【love box】如何越老活得越睿智

什麼是智慧?它在一個人的生活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?大多數心理學家都認同,如果智慧的定義就是在挑戰面前仍可以保持積極健康和慈悲的心態,那麼,可以說它是一個人能夠順利步入老年階段,並直面體力的衰退乃至死亡所需擁有的最重要的品質。

維維安·克萊頓(Vivian Clayton)是加州奧林達市的一名老年神經心理學家。 她認定智慧包含三個關鍵的組成部分:認知(cognition)、反思(reflection)和悲憫(compassion)。 不幸的是,研究表明,認知功能運作會隨着人體的衰老而減慢。 

克萊頓博士認為,要成為一名智者,一個人必須花費時間從認知性知識中提取出深層次的見解和觀點(反思構面)。然後再使用它們來理解和幫助他人(悲憫構面)。 

從克萊頓博士的框架出發,佛羅里達大學(University of Florida,位於美國蓋恩斯維爾市)的社會學副教授莫妮卡·阿爾德特(Monika Ardelt)在工作中體會到,有必要加強關於老年人的研究,這是因為研究顯示,對晚年生活的滿意度包含維持身心健康、不求回報付出、與他人保持積極的關係等要素。 

​​​​​​​但如果一個人身體衰弱,或他承擔的社會角色有所減弱,又或者他遭受了重大損失,很可能就無法滿足這些要素。「那麼,這些人是不是就不能安享晚年了?他們是否只能放棄希望?」她記得曾這樣問自己。 即使是深受重創的人,也可以藉此找到人生意義,在晚年中怡然自安,這張王牌就是智慧。 

「智者能夠接受現實本來的面目,並泰然處之,」阿爾德特教授說。 

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(Columbia University)生涯發展心理學家的斯托丁格教授表示,真正的個人智慧包括五個要素,分別為:自我洞察力;證明個人成長的能力;對所處的歷史時代和家族史的自我意識;認識到凡事(包括你自己)的先後緩急和價值都不是絕對的;認識到生活中充滿了不確定性。 

作為智者,「你不僅要有能力調節自己的情緒狀態,還要能顧及他人的情緒狀態。」她接着補充道:「你不會對自己需要或應得的東西斤斤計較,反之,你更在乎可以做出什麼貢獻。」 

人們開始思考他們的生命還剩下多少時間,而不是已經過去了多久。反思自己生活的意義和安排,可以幫助人們自如地應對這種重心的轉移,享受人生最後的夕陽紅。

文章來自:http://t.cn/EVK2wEL

圖片來自: unsplash.com

購物車